海岸防御战役中使用装甲坦克兵及机械化兵的有关问题
许光达
(一九五六年一月三十日)
一、在双方使用原子、化学武器条件下,集团军滨海防御战役过程中,装甲坦克兵及机械化兵的使用特点
装甲坦克兵及机械化兵在新的条件下实施滨海防御时的使用原则,总的方面与一般防御的使用原则没有基本的区别,但由于滨海防御战役本身有其不同于一般防御战役的特点,因此,在滨海防御战役过程中具体使用装甲坦克兵时,就要适应和符合滨海防御战役特点的要求,所以尽管原则上与一般防御时的使用没有基本的区别,但还是有其不同之处的。
现在,首先应研究一下滨海防御究竟有哪些特点?
滨海防御战役的特点之一,就是尽管敌人如何隐秘其企图,但当其尚未到达我海岸之前,我们便可以判明敌人的基本企图与主要突击方向。这是因为组织登陆战役是一件极其复杂而艰巨的事,而且沿海地带不是到处都可适于登陆的,因此敌人实施登陆的战役企图必须首先要求有相当的战术地形条件,同时敌人远隔海洋,大型船只的航行,要想隐秘企图是非常困难的事,所以当发现敌人主攻方向后,便于我兵力兵器的机动。
滨海防御战役的特点之二,就是要求战役的实施更富有积极性,也就是说战役实施力求消灭敌人于海中,不要等待敌人登陆以后再行消灭。即当实施滨海防御战役时远在敌人进行集中与上船时,便应对其实施突击;在航渡中更要不断地实施突击,即组织所谓滨海防御的“预先战役”。虽然今天我们的海、空军暂时还不占优势,但当敌人在到达我雷炮阵地以至到上岸这一段时间里,我们集中陆、海、空优势的火器兵力,消灭敌人于海中和滩头,则是完全可能的,而且也是必须的。
滨海防御战役的特点之三,就是由于敌人远隔海洋实施侵略,其通往后方或基地,必须通过背后的海洋,如果敌人实施登陆不能占有一定的登陆场,要想扩张战果达成其战役企图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不能让敌人在登陆场上站稳脚,要求坚决歼敌于岸上。
基于以上特点,所以在滨海防御战役中使用装甲坦克兵及机械化兵时也就具有与一般防御战役中不尽相同的特点。
现在,分别讲讲在滨海防御战役中装甲坦克兵及机械化兵部队(兵团)的使用问题。
步兵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的使用问题:
由于我们根据地形完全可以判明敌人可能实施登陆的地段,因此在主要防御地段上实施防御的步兵师,可以将一部分坦克、自行火炮置于前沿,作为掩体内坦克,以与敌登陆舰艇和上陆的坦克作直接的斗争,而以大部分坦克、自行火炮,编为师长的坦克预备队,以便向上陆之敌实施反冲击,或随时增大防坦克的炮火密度;在次要地段上实施防御的步兵师,则可以将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全部集中作为师长的坦克预备队,以便向敌实施反冲击,以及向友邻师的地段实施机动。沿重要的海岸方向上,应该事先构筑好坦克、自行火炮的发射阵地,并准备好射击诸元。
作为掩体内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其位置应选择于第一阵地,并应根据地形尽量前出,以便向海上目标实施直接瞄准射击,这是不同于一般防御的。
作为步兵师长坦克预备队的坦克与自行火炮,在一般防御时,其使用方法是以扼守阵地的原有兵力尽量消耗敌人,只有待敌人经过消耗而后突入我阵地一定纵深时(如敌逼近我团预备队阵地时)才单独地或协同步兵、炮兵向突入之敌实施反冲击。而滨海防御则不如此,师长的坦克预备队在登陆之敌靠岸时便可以前出至前沿或利用有利地形,占领预先构筑的工事迎击敌人,这与一般防御是不相同的。其次可用坦克预备队填补敌人登陆时实施原子突击所造成的缺口。也可以在敌人登陆后突入我阵地时,实施反冲击,这些都与一般的防御相同。
集团军(军)坦克团的使用问题:
它通常作为集团军司令员的坦克预备队。
它在编为集团军司令员的坦克预备队时,在敌人登陆兵上陆之前,配置在集团军防御地带内最重要的方向上。在使用方法上可以与一般防御战役的使用相同。它可以参加集团军的反突击,也可以前出至主要的海岸防御前沿,在既设防御阵地上迎击敌人,或者以之填补被敌原子突击所造成的缺口。
坦克师或机械化师的使用问题:
坦克师或机械化师在滨海防御战役中,实施反冲击或反突击时的特点:在一般防御中,当其实施反冲击或反突击时,要求以多数坦克用于第一梯队,以便造成较大的坦克密度,但在战斗队形的排列上,要求成梯次的配备。在滨海防御中,以坦克师或机械化师实施反冲击或反突击时,在战斗队形的排列上,当然也要注意到梯次配备,有时也可以成一个梯队,以便使用更多的坦克在第一梯队。这是因为滨海防御战役中,反冲击或反突击均较之一般防御战役提前实施,敌人的突入纵深不大,较之一般防御时,敌人增加进攻力量是要困难得多,为了造成初次突击的绝对优势,以求歼灭登陆之敌,可以用一个梯队。因为反击的胜利,首先取决于最初突击的威力。
反冲击、反突击的实施方向,最好选择在敌人进攻的翼侧,反冲击和反突击的矛头应指向敌人登陆地段的根部,这就应该考虑到敌人舰艇炮火的威胁,因此当装甲坦克兵及机械化兵实施机动时,应尽量注意到在机动的过程中,避免遭受敌人舰艇火炮的直接瞄准射击。
二、在使用原子、化学武器条件下,集团军滨海防御战役中装甲坦克兵及机械化兵的地位和作用
当我们讲到某一个兵种在战役中的地位和作用时,这首先是指在执行与完成战役与战斗任务时对它提出的要求。非常明显,在现代条件下,要保持海岸防御的稳定性和完成所受领的战斗任务,首先就应该组织良好的对原子的防护、对坦克的防御和广泛地向敌人冲击地段上机动军队。而装甲坦克兵和机械化兵由于具有高度的快速力和强大的突击力,能抗击敌原子突击和利用我原子突击的效果,因此也就最适合于在战斗过程中担负上述任务。
海岸防御要求军队能适时地、高速度地向敌人主要突击的方向上实施机动,这是海岸防御的特点之一,也是使用原子、化学武器条件下对军队行动要求的特点之一。由于装甲坦克兵和机械化兵装备所形成的优点,便决定了它的地位和作用。这就是说,它是实施机动的强有力的工具,这一点我们已从理论学习及实施演习中充分而明确地理解到了。在具体使用上便是师、军、集团军均以装甲坦克兵及机械化兵的大部编为自己的预备队或第二梯队。在这次实兵演习的反冲击、反突击中都表现了这一点。
三、在滨海防御战役中装甲坦克兵及机械化兵部队或兵团实施反冲击与反突击的时机与指挥问题
海岸防御的积极性与坚决性的表现之一,便是使用军队的主力把已上岸的敌人赶下海去或者歼灭于岸上,从而使敌人登陆兵的主力不能上岸或者在岸上展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除了向敌人登陆兵主要的上陆地段增加兵力外,并需对已上岸的敌人实施果敢而坚决的反冲击。各部队和兵团对已上岸的敌人施行反冲击、反突击愈早愈坚决,就愈能迅速地歼灭敌人。因此在海岸防御时,各兵团和部队实施反冲击的时机通常比一般防御时为早,而且各级预备队要实施连续的反冲击,如营二梯队施行反冲击时,团第二梯队即应进入反冲击出发地位;在团二梯队进行反冲击的同时,师二梯队即行进入反冲击出发位置。一般要求步兵师第二梯队或预备队应在扼守主要防御地带的第一阵地的战斗时,施行反冲击。
如果步兵师第二梯队的反冲击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军的第二梯队——机械化师即应在步兵师第二梯队反冲击后,立即施行反冲击。军的机械化师通常在扼守主要防御地带时,且常在扼守主要防御地带的第二阵地的战斗时进入战斗。
以上是步兵师及军的反冲击时机问题。现在着重说明一下在集团军使用第二梯队实施反突击时,有关使用独立机械化师的几个问题。
集团军以其第二梯队军实施集团军反突击时,是以机械化师协同第×军实施的。关于反突击的时机问题,在总的讲评中已经讲过了,这就是敌人各军的第一梯队师已经登陆,在各级不断的反冲击下,敌人虽然夺占了几个有一定宽度和纵深的登陆场,但其攻势已经受阻,而其各军的第二梯队正在运向登陆地段,准备投入战斗。我军以集团军的第二梯队实施反突击,以求围歼敌人已上陆的军的第一梯队,而阻止其军第二梯队的上陆,所以集团军司令员决心向敌实施集团军反突击。
在反突击时以独立机械化师位于反突击战斗队形的右翼,我们认为这是对的。理由是:根据反突击展开地区的地形条件,以及根据其快速力及强大的突击力,可以直插敌人登陆地段的根部,而切断敌人与其第二梯队的联系,以形成对外正面,恢复我军在××以西的原态势,对已登陆之敌形成可靠的合围。
机械化师在配属集团军第二梯队实施反突击时,由于其突击力强,无疑地可以位于主要突击方向上,事实上也是如此。但有的同志曾就此提出疑问:认为既然机械化师是在反突击的主要方向上行动,为什么它只得到一个榴弹炮团的加强?井说连同它本身编制上的炮兵团在内,在5公里多的地段实施突击时,每公里的火炮密度是达不到原则规定的密度的。仅从这一点出发,认为它好像不是在主要方向,这种了解是不全面的。从理论上讲,在使用原子及化学武器条件下,对仓卒占领防御的敌人实施进攻,每公里的火炮密度应达到60—80门,这个密度的构成不能完全仰仗得到的加强炮兵,而应该将协同的军、所在地区的军及集团军的炮兵预备队的支援计算在内。当然,如果要编成师、团的炮兵群,只加强一个榴弹炮团是显得少了些。这要看需要与可能是否相应。但我们也不同意有些同志所说的:“机械化师得到一个榴弹炮团的加强是满可以了,它本身不仅有×个炮团,而且还有那么多的坦克与自行火炮”。按原则来说,要保证机械化师的进攻,应加强×至×个炮兵团,这是必须由集团军予以加强的。在火炮密度确实太小的时候,部分的坦克自行火炮(预备队的)是可以参加炮火准备的,但不能因此在计算进攻的炮火密度时,把不执行炮兵任务的坦克与自行火炮也计算在内。要知道坦克自行火炮本身是一种进攻的突击力量,在执行突击任务的同时,又担任炮火准备的任务,这是不可能的。
关于作为集团军诸兵种合成军队预备队的机械化师的指挥问题,曾先后出现过这样两种处置情况:一种是在考核演习时,集团军司令员在战役的准备时节便将机械化师交给第×军军长指挥;一种是在以后的演习中所表演的,在第×军实施集团军反突击之前,为了协同得密切,才交给第×军军长指挥。当然后一种处置是恰当的。前一种处置不适当的地方,首先就是限制了机械化师可能的机动,因为它是集团军司令员的诸兵种合成军队预备队;其次便是独立机械化师在进行准备、接受指示和报告自己情况上形成多头,而且在使用原子、化学武器条件下,各级指挥员均应控制一定数量的诸兵种合成军队预备队。在战役准备时节集团军司令员便将自己的合成军队预备队交给第×军指挥,如果不另指定兵团担任集团军的诸兵种合成军队预备队,那么集团军司令员手中便没有应付一切意外事件的兵力了。
关于对独立的机械化师的使用,为了发挥独立机械化师高度的机动性,所以通常不配属到军,而由集团军司令员直接掌握,这是对的。只有在必要情况下,例如实施集团军反突击时,或歼灭敌人重兵集团时,才在执行任务的一定时间之内,配属给协同执行集团军赋予战役任务的军指挥。但当一有可能,便应该将该师归由集团军司令员直接掌握,作为集团军预备队。在该师配属给军执行任务时,转隶不宜过多,而且应该尽量避免这一点。这是大家所理解的。因为机械化师的转隶,它本身具有更多的困难。
四、装甲坦克兵及机械化兵实施战役或战斗机动时的运动道路保障与技术保障问题道路保障问题:
装甲坦克兵及机械化兵在其装备上是具有许多优越性的,但这不能说它不受地形一定的影响,不像有些人所说的“坦克在什么地形上都可能行动”——这是一种没有常识的说法。要知道地形条件对合成军队指挥员在使用装甲坦克兵及机械化兵时,始终都是应该考虑的问题。只有切合坦克性能的地形条件,才能有效地发挥装甲坦克兵的最大威力和机动性。从这次滨海防御的演习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这个问题。
滨海地区的地形一般为中等起伏地,且有不少沼泽泥泞地段,而实施战役、战斗,要求装甲坦克兵及机械化兵能高度有效地实施机动,这就不能不要求有良好的运动道路保障。从这次实兵示范演习中可以充分地看出这一点。在反突击实兵示范演习中,仅以机械化兵第×支队来说,它的正面不过2.5公里,反突击的纵深也只有10多公里,为了保障该支队运动所修道路总长达162公里。当然这是为了保障演习得好,与实际战斗是有所区别的。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即使是真的执行战斗任务,道路问题仍是非常重要的。这次进行实兵反突击示范演习的地区,在地形上来说,水位过高,事先未能详细勘察和研究,这给我们增加了道路保障的困难。但即使是事先研究过,知道这个情况,而战斗要求必须在这里进行,难道我们还能另找地方作战吗?有人说:”这个地区选的不当,根本就不应该在这个地区进行演习”,这是不正确的说法。当然水位过高,这是一个较为特殊的问题,但也不是绝无仅有的问题。这个问题提醒我们今后进行现地勘察及兵要地志调查时,应该作为一个必须考虑的项目,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采取措施,进行运动道路的保障。
有些人对坦克应该要求有一定的运动条件这一点,好像认为是额外负担。当地形对坦克的活动有所限制而要求有适当的保障时,他们总怕耗费人力,认为有坦克反而增加了麻烦。他们不知道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技术兵器不受一定条件限制的这个道理。
技术保障问题:
技术保障在我们技术兵种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事。提出这个问题不是说要在这次演习中得出更新的技术保障的经验,而是从通过演习来检查我们的战斗准备这个角度出发,来讲讲这个问题。
这次先后参加实兵演习的坦克、自行火炮(连同预备车)共计×××辆。
正式进行了×次预演,除了其中一次预演×支队少出5辆坦克自行火炮外,其余均按编制全支队车辆参加演习,每次出车后每支队平均有15—19辆坦克或自行火炮需要进行调整和更换零件。
据不完全统计,共发生车辆事故29次,而这些事故绝大部分属于人为事故。其中机械化支队发生事故19次,平均每出车20.9辆次,每消耗159.24个摩托小时发生一次事故;0133部队5支队发生事故7次,平均每出车71辆次,每消耗225个摩托小时发生一次事故;0135部队5支队发生事故一次,平均每出车329辆次及消耗751个摩托小时发生一次事故,中型坦克×支队发生事故两次,平均每出车60辆次,每消耗206个摩托小时发生一次事故。
有人这样说:“发生事故少的支队,是因为他们成立得早,技术水平高;事故多的支队是因为成立得晚,技术水平低”。这是不能作为全面理由的。我们分析一下事故的性质及发生事故的原因,绝大多数都是人为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纪律不严,技术管理松懈。如在车场上用电旋转炮塔,狭道超车,前车向后倒车后车仍向前开,因为没有指挥而掉沟,撞车以后不停车检查,负重轮的轴头盖撞掉了仍然继续行驶,等等,这些能说是技术水平低的缘故吗?显然不是。这都是由于责任性差,纪律不严,不按条令办事而造成的。虽然坦克未出不幸事故,但汽车翻车却伤亡了8个人。
机械化×支队在技术教育上是不得法,是走了弯路的。他们只以为多花些摩托小时就能解决问题,结果没有解决对车辆的指挥问题及乘员对车辆的保养、修理问题,以致保险螺丝坏了也要找修理分队;军官不会领导技术管理,只使用不保养,首长很少到车场,更不了解技术情况,而遇到了一点问题,就张皇失措,失去信心,乱喊乱叫。作为技术兵种的军官,如果平时不注意技术训练的管理,不掌握车辆情况,那就是削弱自己的战斗力,要想在战斗中完成战斗任务是不可能的。要别人不说我们是“累赘”,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部队的技术水平;也只有平时严格注意技术管理,才能使部队具有充分的战斗准备。
*这是许光达同志在辽东地区军事演习中的部分讲评总结。
中国十位大将之一许光达,也是我最佩服的一位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