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二战中打不过美国并不是因为它是个岛国,而是因为它侵略了中国,中国尤其是共产党的敌后战场,陷住了日军的绝大部分主力,日军在中国战场有38个师团又20个旅团,而在太平洋战场只有12个师团,这还是因为1943年日本争夺瓜岛失败增加了5个师团,而在这之前,日军在太平洋只有7个师团。
可见,如果不是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美国很可能打不过日本,罗斯福自己都承认:如果不是中国的抵抗,日军可以毫不费力的打下印度,打下澳洲,打下夏威夷,甚至可以毫不费力地打下落山鸡。
可以说,是中国,拖住了日军绝大部分主力,使它在太平洋战场胜利时无力扩张战果,失败时无法组织有效反击,想想看,太平洋战场初期,仅七个师团的日军,就让30万美英荷联军做了俘虏,如果有20个师团、30个师团在太平洋战场,又将是怎样的情景呢?
所以,和右派们吹嘘的相反,不是什么“美国救了中国”,而是中国救美国。
以七七事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开始全国性抗战,首先在世界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国民政府领导中国军民,在战略上对日军构成夹击态势,陷敌于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先后进行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战役等,毙伤俘日军44万余人,粉碎了日本法西斯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到1938年10月,日本速战速决战略破产,被迫停止战略进攻,日本侵华兵力已达32个师、海军2个舰队和28个航空中队,分别占其陆军总数的94%、海军的2/3和航空兵力量的60%。
德国入侵苏联前夕,希特勒亲自接见日本访德考察团团长山下奉文上将,告诉他:“希望尽早返回日本,请日本从满洲打进西伯利亚。”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电示驻日大使奥托:“使用您所能运用的一切办法,希望努力使日本参加对苏作战”,并提出“以德日在冬天以前会师西伯利亚路线为当然的目标”。日本外相松冈在1941年6月22日至28日的内阁联席会议上,力主对苏开战,以与德国法西斯配合,从东西两面夹击苏联,并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但由于从中国关内抽调5个师加强关东军的计划当即遭到军方的坚决反对,日军大本营最后只好无可奈何地决定:“只有等待斯大林垮台,或远东苏俄地区混乱,有利于日本进展的时候,才使用武力解决北方”。对此,日军参谋总长杉山元一语道破天机:“日本现在中国使用的兵力很大,北进对苏开战实际上办不到”。([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1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53页。)“帝国政府将继续努力解决中国事变,……暂不介入德苏战争”。([美]赫伯特·菲斯:《通向珍珠港之路》,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28页。)
当德军并临莫斯科城下时,里宾特洛甫再次向日本提出:“日德两国应迅速联合军事行动,从东西两面夹击苏联,在西伯利亚铁路上握手。”如果这个计划成真,那么苏联的结局就不堪设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将极有可能重写。但此时日本正集中兵力强化侵华战争,对中国敌后解放区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大“扫荡”,企图巩固其“大东亚战争”的后方基地,早日结束侵华战争而转向北进或南进。1941年12月初,日本陆军共51个师,其中35个师用于侵华战争,占其陆军总兵力的70%。因此,日军大本营统帅部决定:“不管德苏战争如何演变,以昭和二十六(1941)年度内放弃解决北方的企图”,其目的是“对中国继续执行既定的作战方案”。( [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1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62页。)正因为这样,苏联在得到这一情报后,才大胆地从远东地区把兵力不断西调,以集中力量对付德国法西斯。仅莫斯科战役期间,苏联就从远东方面军调出15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及坦克、航空部队。从1941年冬至1944年秋,苏联从东部西调了39个师21个旅和10个团,计40.2万人,还从太平洋舰队调走了12海军陆战旅,计14万人,总共从东部向西线抽调了54.2万人的兵力,5000多门火炮和迫击炮,3300余辆坦克([苏]乌斯季诺夫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11卷,第185页。),这就大大地加强了苏联西线对德作战的实力。对此,苏联元帅崔可夫曾以感激的心情说过:“甚至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无可争辩的事实。”([苏]崔可夫:《在华使命》,新华通讯社,1980年版,第38页。)
战后日本许多战史著述公认:日本“在对美英开战后,日本陆军的主力仍然被死死钉在中国战场上,寸步难移。”(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编:《太平洋战争史》第4卷,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43页。)1942年,罗斯福对自己的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区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突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罗斯福见闻秘录》,新群出版社,1949年版,第49页。)英国著名军事评论家约·弗·富勒在他写的《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中指出:美英所引以为幸的是,日本既没有足够的兵力占领可控制印度洋上的战略要点,也没有足够兵力在太平洋上拼一死战。如果日本能做到这一点,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就要改变。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日本之所以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不正是由于中国抗战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局以重大影响的结果吗?假如没有中国的持久抗战,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必将是另一种写法了。
中国不仅在本国国土上抗战,还曾直接派兵入缅,与盟军共同对日作战。由于盟军在菲律宾、马来亚、香港、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接连失利,丧失了太平洋沿岸一系列战略据点,从而使缅甸成为盟军与日军必争的战略要地。1942年1月21日,丘吉尔在致伊斯梅的电报中指出:“缅甸如果丧失,那就惨了,这样会使我们同中国人隔绝,在同日本人交战的军队中,中国军队算是最成功的。”([英]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4卷第1分册,商务印书馆,第79~80元。)由第5、第6、第66军等部共约10万人的中国远征军,在担负曼德勒正面及东部地区的防御中,先后取得东吁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东枝收复战等重大胜利。并在美、英军一部的配合下,率先发起缅北、滇西反攻,胜利打通了中印公路,挽救了盟军在东南亚战场的危局,并为盟军最后收复缅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军队在援缅作战中,先后投入30余万兵力,历时3年多,共歼灭日军6万余人,为东南亚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战场也不仅是中日对抗的战场,也是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在美国军事当局的战略设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中国的持久抗战是美英盟国制定和实施“先欧后亚”战略的先决条件之一,而且中国战场也是盟军对日作战的空军基地和盟军太平洋战场反攻及进攻日本本土的重要基地。不仅如此,中国战场为盟国提供了大量的战略军事情报。中国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的战略物资。中国全国抗战爆发后,苏、美等国先后向中国提供了贷款援助,以帮助中国购买军事装备,但这些贷款大部分规定中国以重要稀有金属和农牧产品予以偿还。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向苏联提供了4.5亿美元的矿、农牧产品,向美国提供了价值7.48亿美元的桐油和锡、钨等矿产品,向英国提供了价值1.148亿英镑的农、矿产品,有力地援助了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
倭奴之所以要进入法属印度支那,进而与美国开战,是因为经济上已经到了不向东南亚进军己不足以继续进行侵华战事的地步,
当时倭奴面临着两大危机-财政危机与资源危机,
从财政危机方面看,倭奴自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即推行大力扩充军备的财政政策,如在1936年8月的第二次补充军备方案中,即规定到1938年为止,以30亿日元扩充陆军,7.7亿日元扩充海军,以至1937年度之财政预算比1936年度超出7.3亿日元,
而自侵华战争爆发后,仅在1937年9月即编制了25亿日元的临时军费预算,从侵华战争爆发后至1941年止,特别军费用支达268亿日元,其中大部分用于侵华战事,[“军械预算大部份用于生产弹药,弹药费1937年度占军械费56%,1938年度实际上占军械费的76%”(中原茂敏:《大东亚补给战》78页)。]而为了筹措军费,倭奴采取了增加税收,滥发公债及纸币的作法,如在1936年将法人所得税增加80%,个人所得税增加30%遗产税增加10%,废止了股票所得可抵扣40%税额之规定,并建立了财产税,烟.酒税等新税,1937年侵华战争爆发后,又实行临时增税及创立“华北事变特别税”,1938年又创立“中国事变特别税”,但所得远不足以应付巨大的开支,又滥发公债及纸币,其公债年发行额1936年不足10亿日元,1937年扩充至15亿日元,到1941年更高达87亿日元,其公债总额1936年未为104亿日元,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为373亿日元,1938年,倭奴银行券的担保储备额由10亿日元上升至17亿日元,1939年4月,升至22亿日元,而到了1941年则上升至47亿日元,其货币流通量则由1936年的26亿日元猛增至1941年的79亿日元,结果导致物价上涨一倍以上,而倭奴工人的实际工资以1937年为100,到1941年则为84,倭奴国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了四分之一,国家财政面临崩溃,
而比财政危机更为可怕的是资源危机,众所周知,倭奴是一个资源缺乏的国家,大部分资源依赖于从国外进口,为此,当时的倭奴拥有一支仅次于英美总吨位约600万吨的世界第三大船队,侵华战争爆发前的倭奴(包括台湾,朝鲜及伪满)对外依赖度为:铁矿石52.3%,铁矾土100%,橡胶100%,石油80%,盐63%,棉花及羊毛99.9%,废钢铁67%,铜.铝.铅锌等均为一半及一半以上,
倭奴扩充军备,发展重工业,虽然使军事重工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如钢材产量1929年为203万吨,至1936年为410万吨,煤产量1931年为2800万吨,1936年为4100万吨,化学工业增长1.5倍,而资源进口也为之大增,仅石油进口一项,即从1931年的228万千升增长至1936年的451万千升,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大增,1936年1-6月,出超2.7亿日元,而1937年的同期,则入超6.2亿日元,3-7月的黄金输出额为3亿日元,实际情况则更坏,1936年全年,倭奴入超1.29亿日元,扣除对伪满的出超2.46亿日元,实际入超达3.76亿日元,1937年的入超达6.38亿日元,扣除对伪满及侵华日军占领地区的出超3.21亿日元,实际入超9.59亿日元,而到了1939年,在大幅度的削减了民用物资进口之后,倭奴的进口为29.18亿日元,出口为35.76亿日元,但扣除对无法获取黄金外汇的“日元圈(伪满及侵华日军占领地区)”进出口,进口为22.35亿日元,出口为18.29亿日元,
倭奴经济力的不足,在1939-1940年度即开始表面化了,首先出现的是粮食供应不足,1939年的倭奴本土之大米需求量为8千万石,比1936年上升了近1千万石,而在侵华战争爆发前,倭奴本土每年需从台湾,朝鲜输入1300-1400万石大米,而此时,由于战争的因素,倭奴本土的粮产量自1939年起即一直在下降,自台湾,朝鲜输入大米由于战争及当地的军需等因素,输入额逐年下降,1938年为225万吨,1939年为145万吨,1940年则为48万吨,倭奴为此想尽了办法,下令农民要将生产的大米及麦子等粮产品,除自己食用及种子外,都要以官价卖给政府,实行粮食配给,禁止一般的饭店,餐馆出售米饭,大力宣传食用代用食品,规定早饭不能超过1日元,中饭2.5日元,晚饭5日元,即便如此,仍有900万石的缺口,为此,倭奴不得不拿出2亿日元的外汇向法属印度支那,泰国进口了800万石大米,
紧随粮食危机而来的是电力与煤炭危机,由于煤炭不足,发电量只能满足80%的需求,为此,倭奴大搞经济管制,1938年10月,首先实行棉花及棉纱价格管制,1939年10月18日,又发布价格管制令,将价格限制在1939年9月18日水平,1940年7月7日,又下令禁止奢侈品生产及销售,将电风扇,收音机等均列为奢侈品,
而对倭奴来说,对其侵华战争影响最大的是资源危机,到1941年,倭奴所控制的资源只能满足煤炭需求量的88.3%,石油的18.4%,铁矿石的42.4%,铜的43%,铝的15%,铅锌的18.4%,连军队作战都快要不能保证,陆军的汽车、战车、飞机以及联合舰队即将因为没有燃料而成为一堆废铁。而要得到这些资源,一种办法是通过贸易进口,而对进口资源具有制约的是其黄金外汇的储备量,它决定了倭奴的物资进口能力并进而决定其战争持续能力,在侵华战争爆发时,倭奴银行的黄金储备额包括纸币发行的准备金在内不过13.5亿日元,而在日俄战争时,倭奴国硬通货储备为1400万日元,又借得外债8亿日元,合1937年日元价为28亿日元,在侵华战争的巨大消耗下,倭奴在1936-1941年的国际收支逆差达50亿日元,黄金外汇已所剩无几,以至倭奴不得不开始动用战略储备物资,
而倭奴采取的扩大出口,压缩进口,掠夺占领地,对外借款等各种办法均已无效,就当时而言,倭奴的主要出口物资为生丝及棉纺织品,主要出口对象为美英及东南亚,由于“二战”爆发所带来的购买力下降及封锁等因素,以及倭奴国内对民用工业的限制,其出口额自1939年达到最高峰后即开始大幅度下降,压缩进口已经把民用物资的进口压缩到了极限,至于对外借款,自1936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倭奴共借外债16.25亿日元,其中政府贷款12亿日元(内美国长期贷款7亿日元),1941年倭奴之外债余额12.5亿日元,因此,自1941年起,己无商业贷款的可能了,而对占领地的掠夺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虽然中国(侵华日军占领地区)的矿产资源足以满足倭奴的多数矿产需求,但这在当时仅仅只是一种潜力,要想开发出来,需要时间及金钱,有人认为倭奴当时如发现了大庆,就可以不打太平洋战争了,但却没想过倭奴当时正处于战争状态下,既无时间也无金钱,北进西伯利亚更是如此,以致当时倭奴的海陆军将领都议论说“北进有何好处,难道打下西伯利亚来给天皇做猎苑,打黑熊用?”
在这种局面下,倭奴只有三种选择,1,撤出中国,结束侵华战争,但这对倭奴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不仅因为倭奴伤亡已达数十万,。。。并且已经耗费了几百亿元的军事开支,而且这将使因战争而掩盖的财危机爆发,从而导致经济崩溃,2,以对倭奴有利的条件来停止侵华战争,但在中国方面的顽强抵抗下,无法实现,据倭奴在1941年估计,要想打胜侵华战争,至少还需要3年,而且这是在中国无外援条件下的估计,而倭奴的黄金外汇储备是无法支撑这样长的时间,那就只剩下了第3条路,南进掠夺资源以支撑对华战争,而倭奴南进的作法又触犯了美国,导致了美国的经济封锁,进而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老美为了给自己脸上帖金,硬是倒果为因,说什么是美国的经济封锁,导致了倭奴的发动太平洋战争,其实,以引发美国对倭奴施以战略物资禁运的日军进入法属印度支那。主要原因是法国当局不想执行与倭奴签订的贸易合约,将1940年6月提供的大米从5月份的10万吨减少为5万吨,7.8两月还要减少到6月的一半,出售给倭奴的1.5万吨橡胶要用美元支付,事实上即使倭奴不进兵法属印度支那,美国不对倭奴实行石油和废钢等战略物资禁运,倭奴也快无钱采购这些物资了,正如水桶理论所说-水桶的容量是由水桶最短的那块板决定的,了正是因为倭奴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占领了东南亚,才使倭奴能够将战争支撑到1945年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