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免费注册无需恶意攻击,有时间做点别的有何不好

服务器2号 服务器3号 服务器5号

申请VIP无广告,支付宝,微信,USDT!
在线客服请尝试以下不同链接如果进不了的话在线客服(1) (2) (3) (4) (5) (6)
(7) (8) (9) 实时开通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正确看待共军在抗战中的发展壮大?

fbi423791030 2008-1-27 04:26

如何正确看待共军在抗战中的发展壮大?

共军1937-1943年的增长倍数(约9倍),甚至远低于1927-1933年红军时期的增长倍数(2万-30万,15倍)!  

先看一下八年抗战中历年的共军总数:  

??1937年改编为国 军时:5.5万  
??1937年底:9.2万  
??1938年底:18.2万  
??1939年底:32万  
??1940年底:50万  
??1941年底:44万(减员)  
??1942年底:45.1万(增长缓慢)  
??1943年底:46.4万  
??1944年底:75.9万  
??1945年抗战胜利:127万  

国民党军,抗战开始时约有200万(1938年),结束时400多万,也有人说开始时280万,结束时650万(可能前者只算了中央军)。  

有人说国 民 党军在抗战中没有增长,嘿嘿,还不算装备的更新。国军基数大,所以增长倍数不可能大,共军正好相反。  

不管是打游击战还是打阵地战,共军总是抗日的队伍,不像那几十万国军,连游击都不敢和日本人打--投降了。某些人指责抗日的共军增长过多,过快,鄙人十分不解。  

越打越少才是正常的?敌后的共军越来越少将导致什么后果?  

一支军队人数的迅速增长,可以由很多原因造成,不一定就是避战的结果。共军从抗战胜利到内战结束,短短四年也增长了好几倍,按某些人的逻辑,他们是在消极作战,养精蓄锐了?  

1944年底,共军才70多万人(中间有的年份是减员的),只是到了1945年大反攻,人民参军更加踊跃,加之收编了很多地方武装,争取了很多伪军反正,人数才猛增50万。  

1937-1943年的增长倍数(约9倍),甚至远低于1927-1933年红军时期的增长倍数(2万-30万,15倍)!那时的红军也是在在消极作战,养精蓄锐吗?!  

至于共军为何会壮大,那是人民用脚投票的结果--因为共军是真正抗日的队伍。当年东北军将领吕正操在败退途中投奔了八路军,后成为冀中军区司令员,很难相信他会冒着生命危险脱离国民党而投奔一支不抗日或消极抗日的队伍!天底下并没有去凶残之敌的眼皮底下积蓄力量的,敌后也有蒋的忠义救国军,他并没积蓄起来,反倒很多成了伪军。  

要知道共军是不抓壮丁的,而国民党的抓壮丁世界闻名(壮丁还总逃跑--即便是抗战时期--见郝柏村的回忆:[url]http://www.qglt.com/bbs/ReadFile?whichfile=1068341&typeid=17[/url])。  

说到抗日的绝对战绩,共军限于人数和装备,当然比不上国军,共产党以前歪曲历史是错误的。  

但是,抗日的态度和绝对战绩并不是正比关系,不是说你的歼敌数字是我的2倍,你的抗日积极性就是我的2倍。这里面还有实力的因素。共产党对抗日的贡献和牺牲,与其自身实力基本相符,相对值与国民党大体一致,比如(粗算):  

都是每1万军队牺牲1-2位团以上高级将领;都是每10万军队击毙1名日军少将以上高级将领(歼敌数字众说纷纭,暂无法进行计算和比较。按大陆的说法,共军的相对战绩远大于国军,哈哈)。  

这说明共产党抗日的积极性至少不低于国民党。  

【按:如果只比较某一次战役(战斗)的歼敌数字,共军也没法和国军比,游击战的特点是积少成多(看看伊拉克)。拿反“扫荡”来说,一打就是几个月,大小战斗数千次,按每战算,战果当然较少(有的“扫荡”,日军出动的兵力也不比正面战场的战役少)。】  

另:有人一提到抗战,就对国民党感恩戴德,真是谬托知己!  

其实这些人不知道历史。在1928年后,由于清共,和大量军阀,地方实力派加入国民党,这个党竟迅速腐化和陷入公开的分裂以至瘫痪。蒋中正在1933的中央全会上讲到“国民党已经完了”,当时全国只有南京,上海,广东,江西,湖北的党部还在运转,其它省份党部名存实亡。蒋某人扶植复兴社,建立青年团的目的是要将自己的新工具培养壮大以彻底取代国民党。实行的是“党团并行”,并不是一些人以为的“党领导团”。  

抗日时期,大量国民党员投敌叛变,副总裁汪精卫成立的以国民党员为主体的伪政府已说明这个“党”的情况。  


  
作者: 220.170.58.*  2005-11-26 17:34   回复此发言   

--------------------------------------------------------------------------------

2 如何正确看待共军在抗战中的发展壮大?zt  

蒋介石对待这个“党”中的嫡系和杂牌,也是真是天渊之别,嫡系是吃饱喝足,装备精良,这是人人皆知的;杂牌军不仅弹粮供应跟不上,而且随时有被中央军吞掉的危险,防蒋军甚于防敌,这些现象比比皆是,不仅在抗战中,在解放战争中也有很多例子。以抗战中的川军为例:  

抗战初起,川军将士即纷纷请缨参战,据说当时的川军将领杨森曾经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过去打内战,对不起国家民族,是极其耻辱的。今天的抗日战争是保土卫国,流血牺牲,这是我们军人应尽的天职,我们川军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要洒尽热血,为国争光。”这段话可谓代表了广大川军将士的心声。这位杨森虽然也是一名军阀,但很有民族气节,当年驻防川东门户万县,就曾率部与英国海军血战(事件缘起于英国兵舰在川江上肆意横行,撞毁我渔船、残杀我平民,详情请查阅万县“九五惨案”有关史料----与 “五卅运动”同时期),杨森可谓川军中的代表人物。当时蒋介石需要兵源、另一说称其也有“借刀杀人”之意,遂同意调川军出川抗日。  

当时刘湘正在患病,众多士绅、谋士、川中父老都苦劝他不要率军出征,但刘湘执意抱病亲率首批十万川军出川抗日,说是要以血战一赎川军二十年内战的罪过、洗刷川军“打内战”的恶名。1937年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令川军各部组成第二路预备军,以刘湘为总司令、邓锡侯为副总司令,下辖两个纵队。从9月7日起,川军分别从川北和川东开赴抗日前线。同年10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任刘湘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负责督师抗战。蒋介石将川军编成第二十二、二十三两个集团军,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邓锡候,副司令孙震,辖四十一、四十五、四十七军(由李家钰新6师扩编而来),第二十三集团军由刘湘自任总司令,唐式遵副之,辖二十一、二十三军。蒋介石先将从川北出川的二十二集团军调往山西,划入阎锡山二战区。当由川江出川的二十三集团军到达汉口时,蒋介石又将其划归程潜第一战区,拱卫南京外围。等到刘湘到达南京时,他第七战区防区何在,任务是什么都还不知道,手下的川军就全没了,刘湘完全失去了对川军的控制,不久就病死了。  

对于刘湘的死因,另一种在川内流传很广的说法是:刘湘在前线吐血不止,不得不回到武汉医治,但随即处于军统特务的监视和软禁之中。刘湘遂与手下设计诈死,图谋躺在棺材中以“灵柩回乡”的名目返回四川再作打算。不料被戴笠识破,戴笠遂将计就计派人将棺材钉死,把刘湘活活闷死在了棺材中。载灵柩的船到达重庆朝天门码头,欢迎会就开成了追悼会。也有说他是在武汉治病时被蒋介石的特务下毒谋害的,各种说法中,“阴谋论”占了上风。  

总之,刘湘一死,不仅川内军阀一时群龙无首,已经出川的川军将士更是顿时成了没爹没妈的孤儿,境遇如草寇一般。九月从川中出来时,十万人都是单衣草鞋,一路向东、向冬,到寒冬之时却没有什么补给,也无人理睬。徒步行军千里,冻饿而死者不计其数。二十二集团军逆着国民党的溃军,义无反顾地来到第二战区的山西前线,却饱受阎锡山晋绥军的欺压和白眼,连口粮都要自行解决,于是只好四处骚扰,有扰民的、有砸开军械库“自己解决”的。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土皇帝阎锡山趁机向蒋介石告状,说川军是“土匪”,让蒋介石把川军赶回四川,蒋介石也想趁机撤并支解这些川军部队。幸亏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当时应堪称杂牌军收容处)收留,向蒋介石的军委会求情,暂缓撤并川军编制,还为川军补充给养,把他们安置下来。  

因此,我更赞成说先前和老蒋打得不可开交,根本就不信奉三民主义的各路军阀们在爱国热情的支撑下和老蒋的中央军在抗战中起到正面抗战的作用,而不相信什么“国民党”功不可没。  

附日伪对共军的相关评价资料:  

敌西部《朝日新闻》一九四四年一月十五日电:  
《华北军》发表昭和十八年(1943年)度综合战果,充分说明了过去以重庆军为对手的华北军,在今天已完全转变为以扫共战为中心的事实……  
  敌大半为中共军……交战回数一万五千次,与中共党军的作战占七成五,交战的二百万敌兵力中,半数以上都是中共党军,我方收容的十万九千具敌遗尸中,中共党军约占半数,而七万四千的俘虏中,中共党军所占的比率,则只有三成五.  
这一方面暴露了重庆军的劣弱性,同时也说明了中共党军交战意识的昂扬……"  

北平伪《新民报》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四日载伪中华社讯:中共军……潜行于地下,发微菌的蠢动之正规军二十万,配之以六十万之农民游击队,与组织突破二百万之农民自卫团.……吾人对解决大东亚战争之关键之中国事迹之终局,乃在解决中国共产党军,此当再加确认者也.  

敌上海《朝日新闻》文友半月刊一卷六期,载武克作《中共军内幕分析》:共军的境遇是极其艰苦的,要克服物质上的缺乏,对抗恶劣的环境,必须有超乎常人之外的坚强意志与严密组织.共军在这方面的运用可算登峰造极,发挥无遗.……共军善于运用它的兵力和坚强政治力量所造成的非常高涨的战斗情绪,因而……视之为神通广大,莫测高深……  

伪山西《新民报》一九四三年载该报随军记者张文心《癸末春太行作战纪评》内称:一向即以狡黠著称之共党军,彼等确有不可漠视之独特战法……共产军其所以几年仍未全灭者,实不能不归功于其特有战法,即彼等得意之游击战.……以上所述,皆为狡黠共产党军所用之战法……如中央军者,集则易乱,散则无力,其溃灭尚较为容易,而共产党军集则为整,化则为零,其每个散在之小组皆为有机体……  

老鬼子山田是这么说的:我所在的部队最怕民团……第二怕八路.八路军训练有素,英勇顽强,夜战如神,行军如风.他们往往以小股部队吃掉我们更小的部队,然后迅速转移.这使我们的火炮,飞机,坦克,卡车都失去作用.战争打的是钢铁,  
教育,科技和指挥.八路军狡猾地避开了我们的优势和锐气.尤其是八路军游击队,神出鬼没"!  

"中国政府军打仗是枪炮齐鸣,他们往往拉开很大的架势.八路军是不到150米不开枪,在这突发的枪声面前如果不迅速作出反应,那么几分钟以后,八路军就已经端着刺刀冲到你眼前."  

日本战史刊物《历史群像》2002年第10期中有另一位老鬼子的回忆:我和国民党军打过仗,也和八路军打过仗,论武器装备是国民党军好的多,但八路军极善运动,也就是说对战场的控制力极强,随时随地都会向你发动进攻.和他们作战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紧张中.作为战士我们更不愿和八路军交手.……和国民党军打仗,敌人败了就一跑了之,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追击,和八路军打仗,即使撤退,他们也会设下各种陷阱,我们决不敢掉以轻心

sufeiya002 2008-1-27 12:15

小鬼子原来是最怕民团。不是最怕八路。原来是这样。那它们是不是最怕小动物呢?

hangniba 2008-1-27 20:02

见了太多打着“真相”、“揭密”的幌子,实则满口胡说的文章之后,希望象这样客观讲理的好文章能多一些。

stict123 2008-1-27 21:23

恩,很衷肯的帖子,没有偏袒任何一方。。。

chuchuda 2008-1-28 00:04

好文!只要是中国国防力量的增长我都喜欢!
我再纠正一下1945年抗战胜利:90万   只不过要准备内战 46年扩编到120万 但有大量的民兵武装 一说是330万 所以 只有有装备 一下数量就起来 这也能解释内战咋这么快见分晓 蒋介石目瞪口呆啊!

yuyuanqing_hz 2008-1-28 02:17

这文章要是可信的话,也就可以相信共产党是抗日的中流砥柱了。

fly_pwdboy 2008-1-28 15:37

LZ 在玩文字和数字游戏,我们先来看看真实的情况.

比数字:
国民党方面,1945年抗战结束时陆军正规军编制109个军336个师,陆军正规军员额680万,特种兵36万,海空军19万,后方军事机关101万,游击部队74万,军事院校、警察等等156万。(《国民党军简史》解放军出版社)

而中共正规军兵力抗战结束时只有90余万。

至于内战开始的时候,国民党军为什么只有430W总数,我来告诉大家。

是因为1945年10月10日签订的《双十协定》和周恩来、张治中、马歇尔签署的《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
1945年10月10日签订的《双十协定》规定:(九)关于军队国家化问题:中共方面提出政府应公平合理地整编全国军队,确定分期实施计划,应重划军区,确定征补制度,以维军令之统一。在此计划下,中共愿将其所领导的抗日军队,由现有数目,缩编为24个师,并表示迅速将其所领导下散布在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豫北不在内)各地之部队,由上述地区,逐次撤退,应整编的军队调至陇海路以北及苏北皖北的解放区集中。

《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规定:全国陆军编为108个师,每个师不超过14000人;其中中共军队为18个师,分驻华北、华中、东北等地。

于是,国民党方面,基本遵守了避免内战的《双十协定》和《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
1945年正规军编制在109个军336个师(至9月)中裁撤17个军68个师又14个旅,正规军员额由680万下降至480万,游击部队由70万裁撤至20万,至1946年6月内战爆发前正规军编制已裁撤至86个军(师)223个师(旅),正规军员额下降至200万。非正规军74万,军事院校、警察等等156万。合计430万。(《国民党军简史》解放军出版社)  



而共产党方面呢?
其正规军兵力由抗战结束时的90余万却增至1946年6月内战爆发前猛的正规军120万,非正规军260万。


国民党方面为避免内战裁撤了超过三分之二以上的正规军兵力及更大比例的非正规军。
而共产党方面呢?正规军兵力确增加了三分之一,非正规军无法统计翻了多少倍。

到底是谁在准备内战、想打内战,一目了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正确看待共军在抗战中的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