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x4177 2009-7-30 23:21
[quote]原帖由 [i]1234678[/i] 于 2009-7-30 18:26 发表 [url=http://67.220.91.23/foru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5670947&ptid=2280060][img]http://67.220.91.23/forum/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以前玩过红色警戒二,这里面就有美国与俄罗斯的兵种对决。
游戏中对于美俄两国的坦克进行了不同的设计,美国的坦克灵活性大,速度快,并且科技含量高,而俄罗斯的坦克则装甲厚重,攻击力强。这也许真实的反映了两国在军工方面的各自特点。
在真实世界中的确也是这样,美国武器比较花哨,强调信息化,俄罗斯的武器注重实战性,比较笨拙但有效。这也是就是他们永远的特点。
回顾二战的坦克,也具有这样的特点,楼主的文章也分析了美国的坦克汽油发动机周围装甲防护尤其不足,这就是其致命弱点,而俄罗斯坦克则以厚重出名,没有这种缺点。
从格鲁吉亚的战争来看,俄罗斯就是以传统的实战型坦克打败了美式装备的信息化格军。这也许就能说明他们之间的差别。 [/quote]
T系列坦克有特别“厚重”的么?恰恰相反,T系列坦克是同代坦克中最轻的,也是最不经打的。一打就穿,一穿就把炮塔掀飞十几米高,这怎么都不能说是厚重吧。
要说厚重,二战数德国,二战后看英国。同时期坦克中,英国的最重,机动最差,火炮最准,装甲最厚。
至于说实战,M48把T-55打得北都找不着,M60和百人队长让T-62俯首称臣,至于M1打T-72很多人说不公平就不说了,但无论如何,对欧美坦克无一胜绩,有何有效可言?
二战的柴油机并不成熟,或者说是减震技术不成熟,T-34用上柴油机的一个缺点就是震动大、噪音大,这对坦克乘员发挥战斗力也是一个消极的因素。M4的汽油机容易起火,但因为炮塔弹药储存在防火套筒里,所以不易殉爆。而“打不着”的柴油机坦克T-34却没这方面的措施,殉爆率听说4成到5成,这种缺点比起火要命多了。
格军,采用M4或者M16的轻步兵而已,谈何信息化,连标枪导弹都没几具,遇到机械化部队还不是等死。
oskarlre 2009-7-31 11:16
jx 兄的比较有差异啊。。。
M48 VS T-55: M48 是 1950年10月开始研制,1953年4月列入装备; T54是1947 年开始研制,1950 年定型投产。 这里面明显有3年左右的技术差距。
M60, 百人队长 VS T-62: 百人队长, 说不好听就是一移动炮台,每小时才30公里的时速,这是以色列特殊地形导致了它的成功。 其它情况下完全可以绕过去打。。。 但是M60 对T62倒是非常符合, 可惜的是,T62被打得找不到北, 我觉得这是因为阿拉伯人拿的是猴型外加人不懂战术的结果。 另外,以色列空军也是有功劳的 :-) 当然, 如果jx兄认为阿拉伯人手里的T62和苏联手里的T62是一个东西,当我没说。
M1A1打T-72是明显的不公。 有近10年的技术代差。 个人以为,抓个T-80MU 对M1 还差不多。 要知道当时美国由于担心传统的M1A1主战坦克没有对T-72百分之一百的取胜把握,所以使用了当时最新科技成果,也就是最新的使用贫铀装甲和贫油穿甲弹的M1A1。(贫铀材料美国从50年代末开始研究,到了1985年形成战斗力,足足花费了两代美国科学家的心血。直到今天,美国在贫铀材料方面还遥遥领先世界所有其他国家。)
由于贫铀合金材料远比钢密度大(是优质钢的2.5倍),柔韧性强,所以M1A1主战坦克主战坦克的装甲防御能力是原先M1A1基本型的两倍,大约相当约700mm均质装甲厚度。至于打击能力更是提高到穿甲厚度2000米距离内650mm均质装甲。此时的M1A1主战坦克,无论打击力,防御力,火控系统都远远超过T-72。尤其M1A1的贫铀装甲,穿甲能力仅仅350mm的T-72主炮根本无法击穿,甚至当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款主炮可以击穿它,连M1自己的贫铀弹也不行。而M1A1的120mm火炮发射的贫铀穿甲弹和火控技术,可以在T-72射程之外1000米的距离上将其准确击毁。不要说T72了,就算是当时苏联最先进的T-64终极改进型的T-80主战坦克也很难对付M1A1(T-80主炮穿甲能力不过500mm)。 在况且,伊拉克共和国卫队装备的500辆T-72坦克还是苏联的出口型号,在很多方面比苏联自己用的T-72还进行了简化,比如装甲防御能力仅仅为320mm。这场战斗要有悬念才奇怪了。
oskarlre 2009-7-31 11:18
整个海湾战争中,美军仅仅有9辆M1A1被伊军坦克击中后或毁或伤,其他都是毫发无伤。这些坦克中,仅仅有4辆无被完全击毁无法被修复。分析这4辆坦克被击毁的原因,全部都是在混战或者伊军伏击战中,让伊军接近1000米甚至数百米内击中坦克薄弱的侧面或者后方装甲而毁坏。在这个距离内,T72的125mm火炮的威力足以击穿厚度不到坦克300mm的侧后装甲。
worker 2009-7-31 17:04
回复 4楼 的帖子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jx4177 2009-7-31 18:23
看低美援作用的人有一种很有趣的逻辑,譬如以坦克来说他们会讲:真正“堪用”的坦克谢尔曼要到42年底才到达。说这话的时候却无视当时苏联直到43年依然卯足马力在生产T-60和T-70的事实。就算美国援助的格兰特、英国的马蒂尔达、十字军、瓦伦丁再如何不堪使用,也总比苏联自产的T-60要好,而且是好的多。是了,那个时候的T-60 T-70是直接编进坦克营当主打的,而不是分入侦察营。
苏联最危急的时候到达的援助是少,但苏联自有的家当也少。况且在41年底到达苏联的两国坦克就近千辆,其中英国750辆,美国180辆。组成几个装甲师不成问题,在莫斯科郊外的保卫战中就有英国坦克的身影。
还有有一点要强调一下,不论莫斯科城下是什么因素挡住了德军,挡住他们对莫斯科的进攻与将德国人赶出苏联完全是两回事,这两者没有必然联系,以为德国矮子一个耳光打醒了苏联巨人然后巨人发怒报复是很无稽的想法。一个失去大部分装备与人员的军队、失去一半以上工业、能源和农业的苏联,无外力帮助下完全靠自己能和坐拥整个欧洲的德国对垒并将对手打败,也许有人信,我是绝对不信的。
没错,乌拉尔以东苏联还有广阔的国土,但那却是鸟不生蛋狗不拉S的地方,拿来虐死那些不听话的劳教人员的。苏联的战争潜力,大都在莫斯科以西、纳粹的铁蹄下……
[[i] 本帖最后由 jx4177 于 2009-7-31 18:34 编辑 [/i]]
jx4177 2009-7-31 20:30
[quote]原帖由 [i]oskarlre[/i] 于 2009-7-31 11:16 发表 [url=http://67.220.91.23/foru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5702031&ptid=2280060][img]http://67.220.91.23/forum/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jx 兄的比较有差异啊。。。
M48 VS T-55: M48 是 1950年10月开始研制,1953年4月列入装备; T54是1947 年开始研制,1950 年定型投产。 这里面明显有3年左右的技术差距。
M60, 百人队长 VS T-62: 百人队 ...在况且,伊拉克共和国卫队装备的500辆T-72坦克还是苏联的出口型号,在很多方面比苏联自己用的T-72还进行了简化,比如装甲防御能力仅仅为320mm。这场战斗要有悬念才奇怪了。 [/quote]
坦克问世3年时间根本不存在代差,SU-27还比F-15晚了10年,能说SU-27应该比F-15先进3代么。
在西奈半岛那种平原T-62在有数量优势的前提下在百人队长手下也净是吃亏,那也没什么“如果”可言了。另外顺带一提:百人队长问世的时间比T-55还早……是45年。T-62,或者说T系列丢人可是丢到姥姥家了。
另:T-72本身的防御力也就这么点,你以为毛子自用的T-72会更好?那死在车臣的毛子坦克兵可真是冤。伊拉克的T-72猴是猴在它是用第一代的125mm钢芯弹。从没听过在本来就纸一样薄的防护上再动什么手脚,也根本没那必要。
haoyun123456 2009-7-31 20:32
很同意4楼的观点。苏联凭借陆军硬吃德国,其双锋箭头就包括T34,还有一个是喀秋莎火箭炮。美国人空地一体,后勤也优秀的多,对陆军的重视程度就不及苏联了
worker 2009-7-31 21:14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jx4177 2009-7-31 23:04
worker兄的话正好印证了我的观点:T-60+T-70在42年的产量是9500多,这并不是“轻型坦克有轻型坦克的作用”,而是直接当主力坦克充数了。其产量和T-34比几乎达到了1:1,难道红军的装甲队伍是每个侦察营伴随一个装甲营么。
还有,德国的III号坦克从来就不是轻型,而是和IV一个级别的东西,之前德国人是用III对战车,IV支援步兵,分工类似英国的步兵坦克与巡洋坦克。但后来III号由于改进潜力小反而先被淘汰,底盘多拿去产突击炮。
再用阁下给出的数字,41年10到12月,T-34生产765辆,KV生产441辆,英国运到487辆坦克,美国给了182辆。1206:669,援苏坦克与苏联自产坦克的比例超过50%,这是雪中送炭还是“可以忽略”?何况这一年援苏援苏物资只占总量的4%,42年占14%还是21%忘记了。
我早在另一贴子里说了德国动员的迟缓,所以42年产量低下很正常。德国从43年开始国土遭受英美联合的战略轰炸,被无数4发重轰炸足一年后,到44年坦克产量却依然达到最高峰。42年的产量比是24700:4700,到44年却是29000:18000。
千万别忘记国土防空所损耗的战机、高射炮、设施重建等照样要无数资源的,而另一方(苏联)却是有源源不断的外来援助。一个加一个减,坦克产量比也才29:18。假如造成加减的因素(英美)都不在了,结果会如何?苏联真的可以靠自己打败德国?
以重量论:41年援苏物资36万吨,42年245万吨,43年479万吨,44年621万吨。worker兄不会以为PQ-17大部分被送进海底,42年的援苏物资就可以忽略不计吧。
从42年开始苏联就哭着叫着要盟军42年在西欧登陆,当时那绝对是Mission impossible。后来改为43年,但英国蒙巴顿勋爵(登陆战专家)认为这也是没可能,好不容易才劝服丘吉尔与美国人改到44年,当时英美领导最头痛的居然是怎么去向苏联说明。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在别的地方进行小一点规模的登陆,一来减轻苏联人压力二来也说明“我暂时没能力搞更大的”。但不管如何,盟军的登陆直接导致库尔斯克的提早结束,本来德国人的损失远比苏联少,曼施坦因还想继续打下去,但盟军登陆小胡子就坐不住,把曼手里的装甲师抽去意大利。我们在此不作任何假设,就看当时苏联的态度,实在是没半点“高兴”可言。
[[i] 本帖最后由 jx4177 于 2009-7-31 23:07 编辑 [/i]]
jx4177 2009-7-31 23:21
43年是苏联转守为攻的一年,原因有:
1、经过41年和42年初的大胜,德国42年依然没真正动员。
2、42年的美援给苏联恢复元气
3、43年开始英美联合对德国战略轰炸
4、担心盟军在西欧登陆,德国构筑大西洋壁垒
5、盟国在意大利登陆
再说一个苏联人贬低美援的惯用小伎俩:用收上来的谷物重量去和美国的成品粮食(如罐头)比、以国民经济总值去和援助物资总值比(不看这些援助物资大部分苏联都无法自产如高级机床、金属、雷达、重型运输车辆等)。
按苏联人的这种计算方法,苏联援华飞行队的作用简直就是九百牛一毛,因为以其飞机的价值和我们整个国家经济总量来比,连尘埃都算不上。:teeth
jx4177 2009-7-31 23:37
日本在二战时期的“缺钢”众所周之,苏联在43年的钢产量850万吨,日本在43年的钢产量780万吨,这代表什么呢?没钢铁就没火力,一个和缺钢国家产量齐平的“大国”,如何使它的军队拥有充足的火力?
没有美援,可以想象苏联军队的窘相:几个人一支步枪、不生产冲锋枪、大量生产扔弹筒步兵炮不产榴弹炮和加农炮……大炮兵主义?吓谁呢。:teeth
runot2far 2009-8-1 00:16
M4怎样,T34怎样或者虎式怎样,豹式怎样这些具体的比较我不想多说,只提一点,任何武器的诞生和成长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苏联是在腐朽的沙俄帝国的基础上建立的。沙俄的好战掩盖了它骨子里是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的事实,它倒台前甚至在远东输给了日本。苏联建国的底子薄弱,而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又遭到资本主义国家的集体封锁和围剿。如果不是一战刚完顾不上大打出手,苏联很有可能被扼杀在摇篮里。所以为什么二战初期,斯大林要和希特勒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为的就是争取时间搞建设。在这样紧迫的局面下遭到了德国的侵略,兵工厂都转移到了远东。在不管是物质,时间还是技术,人才都缺乏的条件下研制出来的T34,在性能上当然不能和德国坦克作比较。但是它的设计思想非常符合苏联的实际条件:构造简单,便于大量生产。想想卫国战争初期,红军士兵甚至空手上战场,对于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的T34,只是一味嘲笑它的粗糙简陋,而没有看到它代表的苏联人民的不屈抗争精神,我觉得是非常浅薄的。
上面有人争论美援的作用,我想说,首先再怎么援助,打仗靠的还是苏联人自己,顶住德国人的进攻最根本的还是保家卫国的意志。美国给国民党的援助不见得比苏联少,但是想想看,如果当年侵略中国的不是日本而是希特勒,抗战结局会是怎样?其次,最关键的,那就是美国(包括英国)援助苏联的意愿并不强。其实对苏联最大的援助就是尽快开辟第二战场,但是美英两国都有意地拖延。即使上了陆,开始时也是进军缓慢,有意保存实力,总是在希望苏联和德国能多做些相互消耗。这些历史,在电影《巴顿将军》里有非常具体的表现。其实关于这方面的证据非常多,大家可以自己查。这也是为什么m4坦克数量质量都不比T34差,功绩却比T34少的最根本的原因。其实这样的政策是由来已久的,在二战以前,西方,尤其是美英就因为希望希特勒进攻苏联而容忍希特勒公然推翻凡尔赛条约穷兵黩武,甚至强迫捷克投降德国,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张伯伦和约”。可以说正是英美的靖绥政策导致了希特勒的步步紧逼,甚至在二战爆发后,他们都还幻想希特勒能在某个地方掉头进攻苏联,所以没有做积极的抵抗,比如英法的消极防守和美国的迟迟不能宣战。我们今天看德国的闪电战之所以能在欧洲横行,这和西方自身的战略思想也是分不开的。
武器也是军事力量,和军队一样是为政治服务的,它能起多大作用,和它所处的历史时期以及掌握它的人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同样的,我们评论伊拉克战场上的T72与M1时也不要忘记了这一点。
jx4177 2009-8-3 09:07
楼上的大侠,有几点与阁下商榷:
1、国民党接受的美援比给苏联的少N多,把给苏联的1万多坦克1万多飞机的零头给蒋介石,小日本在中国的境地也截然不同。
2、真要说武器反映精神,我看到的只是不把人当人看的精神。苏联的炮灰,你想冲要冲,不想冲也要冲,你不冲政委的TT手枪和NVKD的机关枪就冲你来了。也正是这种不把人当人看的制度才导致苏联在初期的奇迹般速度的溃败。一个歼灭战60万人投降,这是个什么概念。
3、从陆路运输后勤和从海路运输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级别。苏联人从没缺过火车汽车(还是多亏美援),但盟军从西欧开始打那些后勤粮秣全要船跨过茫茫大西洋,难度一个是天一个是地。地面进展如何主要还是看后勤,所以进展一个快一个慢很正常。这与“T-34代表某某精神”或者“M4代表怕死”是完全的两回事。
runot2far 2009-8-4 10:53
33楼的,先看懂我的帖子。
1,给国民党的军援再多也没有用。东北是怎么丢的?美国武装的54个师的国民党军队在3年时间从整个大陆败退到台湾去了。不要说军援,就是美国自己,在朝鲜和越南,它打赢了吗?武器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正确的战略决策,依然发挥不出作用
2,什么武器反映精神,我都有点懒得回你的话了。我的意思是武器在有坚决的作战意志和正确的作战策略的人手中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T34与其性能相比可以称为辉煌的功绩代表的是苏联人民坚决反抗的决心。你说的那些政委的手枪什么的我看都是来自于西方电影吧,但是我劝你不要在俄罗斯说这种话,你会挨刀子的。至于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出现的溃败和大量的俘虏,正是因为苏联决策机关过于相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管从心理上还是实际行动上都完全没有做好战略准备造成的后果。这更能反映出不要说是武器,就是军队本身,在没有明确的战斗决策和坚决的战斗意志的情况下也是不能发挥作用的。这个在历史上已经被无数次证明了。盟军士兵不是比红军士兵更怕死,而是他们的决策者决定保存实力。同样,国民党军队的士兵也不是都是怕死的,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有很多就是几年前的国民党军人,就是看谁指挥,怎么指挥的。
3,想不到居然如此历史知识贫乏。有办法的话去看看《马歇尔报告书》,马歇尔本人写的,还有道格拉斯·鲍汀写的《诺曼底登陆》,还有《斯大林私人翻译回忆录》,这本书的作者瓦列金·别列什科夫在二战期间曾担任斯大林的翻译以及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外贸部长米高扬的助理,而正是莫洛托夫在1942年5月访问英美中得到的回答是最有力的证明。当时甚至美国都已经同意在42年就开辟第二战场,连丘吉尔本身都在反复交涉后答应了,当然他留了一手。在致苏联政府的《备忘录》中,他写道:“我们正在为1942年8月或9月登陆一事进行准备……事前很难预料到时候能否具备实现登陆的条件,因此我们在这方面无法作出许诺。但是,如果条件正常而又合理的话,我们将毫不犹豫地实施计划。”丘吉尔的这种作法被后世的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是为了英国国家利益而“玩弄外交手腕”。 最终结果,果然从他自己嘴里的1942年的8月或者9月一直拖到了1944年7月,而这期间,苏军550多万官兵阵亡,占整个二战中苏军阵亡人数的将近一半。
不光是登陆,即使在后期的德国战场上,仍然有这样的问题。盟军共打垮了敌军176个师,红军则消灭了607个师,几乎多出3倍。这个结果几乎与T34和M4的战绩对比一样!至于原因的话,跟是走海峡还是走铁路没有关系!不喜欢看书的话,就好好看看电影《巴顿将军》吧,看看巴顿为什么憋气,你同样能明白为什么。这个建议我在我的前面帖子已经做出了。
小杯子666 2009-8-25 09:25
我认为,这与美苏在二战战场上的表现息息相关。执行的任务不同,突出的兵种就不一样。
SM和尚 2009-8-25 11:30
人品问题,这绝对是人品问题啊 实在想不出另外还有什么理由。楼上说的倒是很热闹呵呵 一篇接一篇的真多,
pandandy 2009-8-31 09:54
苏联的战斗意志远超欧美,也更容易完成动员,国内阻力较小,大规模装甲集群战斗的经验多于西欧,这都是让西欧恐惧的原因。
marcus_chang 2009-8-31 12:13
注意,宣传,宣传很重要!
20字破解补丁!!!!!!!!!!!!!!!!
jx4177 2009-8-31 20:59
[quote]原帖由 [i]runot2far[/i] 于 2009-8-4 10:53 发表 [url=http://67.220.91.30/foru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5899153&ptid=2280060][img]http://67.220.91.30/forum/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33楼的,先看懂我的帖子。
1,给国民党的军援再多也没有用。东北是怎么丢的?美国武装的54个师的国民党军队在3年时间从整个大陆败退到台湾去了。不要说军援,就是美国自己,在朝鲜和越南,它打赢了吗?武器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正确的战略决策,依然发挥不出作用
2,什么武器反映精神,我都有点懒得回你的话了。我的意思是武器在有坚决的作战意志和正确的作战策略的人手中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T34与其性能相比可以称为辉煌的功绩代表的是苏联人民坚决反抗的决心。你说的那些政委的手枪什么的我看都是来自于西方电影吧,但是我劝你不要在俄罗斯说这种话,你会挨刀子的。至于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出现的溃败和大量的俘虏,正是因为苏联决策机关过于相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管从心理上还是实际行动上都完全没有做好战略准备造成的后果。这更能反映出不要说是武器,就是军队本身,在没有明确的战斗决策和坚决的战斗意志的情况下也是不能发挥作用的。这个在历史上已经被无数次证明了。盟军士兵不是比红军士兵更怕死,而是他们的决策者决定保存实力。同样,国民党军队的士兵也不是都是怕死的,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有很多就是几年前的国民党军人,就是看谁指挥,怎么指挥的。
3,想不到居然如此历史知识贫乏。有办法的话去看看《马歇尔报告书》,马歇尔本人写的,还有道格拉斯·鲍汀写的《诺曼底登陆》,还有《斯大林私人翻译回忆录》,这本书的作者瓦列金·别列什科夫在二战期间曾担任斯大林的翻译以及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外贸部长米高扬的助理,而正是莫洛托夫在1942年5月访问英美中得到的回答是最有力的证明。当时甚至美国都已经同意在42年就开辟第二战场,连丘吉尔本身都在反复交涉后答应了,当然他留了一手。在致苏联政府的《备忘录》中,他写道:“我们正在为1942年8月或9月登陆一事进行准备……事前很难预料到时候能否具备实现登陆的条件,因此我们在这方面无法作出许诺。但是,如果条件正常而又合理的话,我们将毫不犹豫地实施计划。”丘吉尔的这种作法被后世的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是为了英国国家利益而“玩弄外交手腕”。 最终结果,果然从他自己嘴里的1942年的8月或者9月一直拖到了1944年7月,而这期间,苏军550多万官兵阵亡,占整个二战中苏军阵亡人数的将近一半。
不光是登陆,即使在后期的德国战场上,仍然有这样的问题。盟军共打垮了敌军176个师,红军则消灭了607个师,几乎多出3倍。这个结果几乎与T34和M4的战绩对比一样!至于原因的话,跟是走海峡还是走铁路没有关系!不喜欢看书的话,就好好看看电影《巴顿将军》吧,看看巴顿为什么憋气,你同样能明白为什么。这个建议我在我的前面帖子已经做出了。 [/quote]
不客气的说,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扯什么。
国民党拿了54个师的美援,那共产党在东北又如何,几十万日本降兵的武器统统被林彪接收。你以为共产党真的是靠几个太行山的土制兵工厂夺取的天下?不说步兵,哪怕是解放军最初的装甲兵、空军,全是靠日本人留下武器才下的种。
至于说什么正确决策,那根本不是武器比较,人作出的决策失败,能归咎到武器性能上?给战士发更差的武器,我看不出这代表什么“抵抗的决心”,更不代表意志。把纯客观的性能比较扯上这种唯心的东西,本身就是一种转移话题。
苏联初期没准备不奇怪,但以如此庞大的军队和如此广阔的空间,前方后方一起没准备、一起走进战俘营,这能都怪“没准备”?一个斯大林格勒,NVKD就毙掉了1万多所谓的逃兵——自己人。这不是西方抹黑,而是历史。而实际上,在正面战场坚守的崔可夫62集团军,大部分时间也不过是2万多人而已。
至于说英国42年故意不登陆,那不过是当年苏联“史学家”们的阶级栽赃论而已,毫无新意。只要有那么点历史概念的人,就该知道迪厄普英加两国是如何给德国打得屁滚尿流的。美国后来的意大利登陆还有安奇奥又是一副怎么样的窘相。明显,这并不是他们不想做,而是做不来。哪怕是诺曼底登陆之前,英美两国还为缺少登陆艇而大发雷霆甚至互相指责,而这已经是这两国大国在为真正登陆日夜准备了快两年之后。
诺曼底登陆的绝大部分装备,包括人造港和诸多登陆舰艇、特种坦克,全是迪厄普大败之后开发的。假如真的要英美联军42年靠着手划木艇还有驱逐舰拖带的冲锋舟登陆,上陆的时候死一半,剩下的一半在打48小时后直接排队进战俘营(没弹药)。除了送死,不可能在42年拖回苏联战场德军的一兵一卒。苏联那时候是急病乱求医,他们自己本身的两栖登陆经验为零,根本不知道两栖登陆不仅仅是随便找个地方把人送上岸这么简单而已。
[[i] 本帖最后由 jx4177 于 2009-8-31 21:05 编辑 [/i]]
jx4177 2009-8-31 21:10
编者语:看过《兵临城下》盗版或原版DVD的人一定对其中一幕印象深刻:影片开始不久苏军进攻德军阵地,而进攻部队后面架着机枪,对擅自撤退的苏军士兵进行扫射(我们国内影院放映此片时——这段被电影局审查者剪掉了)……很遗憾这不是美帝(美拍此片)对苏维埃政权的丑化,而事实确实如此……
在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内务部队NKVD总共处决了13500名军官和士兵,罪名是叛国!
——[b]国防人民委员270号命令在1941年8月16日发布,规定所有红军官兵必须战斗到最后,但凡被敌军俘虏,无论事前曾否做过抵抗,事后都将被作为叛国者惩治,连同眷属在内被送往劳改营。[/b]至于1942年7月28日发布的227号命令,则是命令“绝不许后退一步”,官兵撤退者一律处死。
苏联当局是冷酷无情的。“在这座燃烧的城市中,”崔可夫写道,“我们不能容忍怯懦行为,我们不能给它以任何生存的空间。”斯大林引用列宁的话来警告士兵和有关平民:“那些不想尽办法帮助红军的人,那些不服从红军命令和纪律的人,都是叛国者,必须毫不留情地消灭掉。”所有的“温情主义”都不可接受。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如同前线部队总要冒被己方大炮或飞机误杀的风险一样,军事审判执法不当的事情肯定存在。
执行这种极端残忍的纪律开始是很困难的。直到10月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政治部门才感到可以向莫斯科报告“失败主义情绪基本被消除,叛国事件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阵前当场执行与法庭审判后执行的处决案例共计13500件,表明苏维埃政权对自己的战士象对敌人一样绝不宽恕。包括未经许可撤退,自伤,逃亡(开小差),投敌,*以及反苏行为等等所有罪行,均被政治委员们定义为“非常事件”。如果看到自己的战友准备逃跑或向敌人投降而没有马上向他们开火,也会被判有罪。九月底的一次战斗中,一群苏军士兵投降以后,德军坦克不得不迅速向前开进,以保护这些人免遭苏军射杀。
崔可夫最弱的部队是民兵组建的特别旅,主要是斯大林格勒北部工厂的工人。为了防止他们逃跑,在他们后面部署了装备精良的共青团志愿者或NKVD部队组成的“封锁组”,他们的政委都穿着黑皮夹克,拿着左轮手枪,令作家康斯坦丁.西蒙诺夫想起了1918年的红色近卫军。在北部的里诺克,第124特别旅抵抗着第16装甲师的进攻,战线后方的“封锁组”迫使那些精神崩溃的人逃向德军一方。多勃雷宁向赫鲁晓夫报告说,9月25日,包括两名军士在内的十名逃兵投向德军。第二天晚上又有5个人跑了。根据德军对第一批逃亡者的审讯报告,他们的连队只剩下55人。“在9月18日的进攻中他们损失惨重,自那以后他们就没有接受新的任务。前线后面是由**和共青团员组成的第二条战线,装备有重机枪和手提轻机枪。”
很多情况下,逃兵家庭所在地的政府都能得到通知。根据第270号命令,家属会受到迫害,这是一种额外惩罚,更是一种警告。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政治委员和特科官员们将对家属的报复作为绝对必要的手段,来威慑其他心存“溜”念的人。
NKVD特科在审讯逃亡案件时,肯定对嫌疑人施加了强大压力令其指控他人。(第51集团军)第302步兵师的一名新兵被某个同志指控曾经说过“如果我上前线,我就是第一个投降德军的人”这样的话。“在审讯中,”他据称承认曾劝说其他五个人与他一起走,并“说出了”他们的名字,但这可能是他在NKVD的压力下编造的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阴谋。
政治委员们认为,对于部队中的逃亡事件,“军官们的粗心大意和慈悲心肠”要负主要责任。但是,“作为一种只针对红军军人不执行命令或从战场撤退的极端手段”,军官们运用手中权力枪毙下属的事件也是数不胜数。甚至当局也极其罕见地认为军官们过于严厉了[b]。“10月17日/18日夜,(第64集团军204步兵师)两名士兵失踪。团首长和政委命令连长枪毙逃兵所在排的排长。”这名十九岁的少尉五天前才来到这个团,根本不了解那两名逃兵的情况。“连长执行了命令。他到那条战壕,当着指导员的面,朝着排长的头就是一枪。”[/b]
[[i] 本帖最后由 jx4177 于 2009-8-31 21:12 编辑 [/i]]